新浪财经

马念慈:不做时尚帮凶

http://www.sina.com.cn 2008年07月18日 16:49 财富时报

  北京就像一头怪兽,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能生出让人意想不到、非常奇怪独特的东西

   人物档案 资深时尚专栏作家。毕业于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,主修中国陶瓷史。资深时尚工作者,于两年前到北京工作,时任《虹 Madame Figaro》主编。曾任台湾TVBS新闻部记者。年代电视台、东风电视台、流行节目制作人与主持人。创刊台湾流行杂志《C’est Moi 》,任总编辑。费加洛《Madame Figaro 》杂志采访报道总监。诚品书店诚品讲堂《流行时尚学》讲师。

  ■本报记者 韩方方

  “不就是选择城市吗?没有那么重的包袱。”

   想要到台北之外的都市换个感觉的马念慈,选择北京的缘由非常简单,只是一个念头,而北京的工作和生活形态,正是她所喜欢的。

  “北京很妙。”这比任何理由都重要。3年前,刚到北京的马念慈,担任《虹Madame Figaro》(费加洛中国版)主编的工作。如今的马念慈更向往自由自在的传媒人生活。她辞去了主编的工作,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北京这座都市的时尚产业发展传播中。

  品牌专案的写作以及相关时尚产业的评论塞满了她每天的工作时间。在马念慈眼中,北京的时尚产业还是一个婴儿,而她的成长需要每个时尚工作者为之付出艰辛的努力,去引导、去培育。

  “北京时尚产业缺少最多的就是细腻,就像北京的建筑一样,节点处永远是那么的突兀和粗糙。”

  台北·北京

  1997年,马念慈在台湾TVBS与年代电视集团从事时尚、流行相关的媒体工作,对时尚产业有着自己独特见解的她,时常会开玩笑称自己是台湾的“时尚教母”。

  “台北比较小,很难形成时尚产业。离开台北并不是对工作失去了兴趣,而是一成不变的生活、工作让人有点闷。”

  2005年,马念慈离开台北,定居北京。“北京这个城市很大,跟南方小情小趣的城市比较,感觉不一样,它很真,能够实实在在地体会到过日子的感觉。融入北京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,一旦融进去了,就突然发现回不去了,已经喜欢上北京了。”仍旧带有台湾甜腻腻、软绵绵口音的马念慈,曾拒绝过很多次可以到香港或者上海工作的机会。

  对北京这座都市的情结比她自己想象得还要深,这和职业无关,只是内心的需求。马念慈现在每次出差到其他都市,或休假回台湾,心里仍会牵挂北京、想念北京。“因为我在北京安了家。”这是马念慈的北京都市情结。

  北京更加的包容,她感觉自己曾经就像被关在台北这个封闭的城市,“而北京却有很多选择的地方,这个选择并不是说它是多么国际化,而是挺实在、挺通俗的选择。”

  在北京生活了3年多,马念慈已经完全融入了北京。对北京的每条大街小巷、每个购物商场,马念慈都能细数。

  “我在北京的第一样家具,是在高碑店定做的大橱柜,里面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碗碟和杯子,因为我喜欢自己做菜。”当然,菜市场也成为她常去光顾的地方,以至于“和卖肉的师傅都混得很熟”。就因为第一次去买牛筋,在肉上比比划划告诉师傅哪块是必须留下,哪块是必须剔除的,“之后每次师傅看到我,都要跟我招手,搞得我不买都不好意思。”

  “以前在台湾梦想要一个很大的餐桌,不要什么古董,只要是老木头,感觉就很好了。”在台北很难实现的梦想在北京却非常简单,一度也曾让马念慈感动不已。“在台北你会发现受限制很多,而北京就像一个怪兽一样,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能生出让人意想不到、非常奇怪独特的东西。”

  找寻时尚价值

  或许是与她时尚专栏作家的职业有关,生活中的精致细节,对马念慈来说有仪式般的庄严感,但更多时候似乎表现为一种严重的恋物癖。“好比我很喜欢喝大吉岭红茶,因为季节、阳光、茶园、年份的不同,大自然会让茶色有着丰富的表情,有时飘着果香,有时带着木味,这时从水温、冲泡时间,到是否加糖、加哪一种糖,都影响了能否让不同的色与香完全绽放。”对生活如此精致的态度,让马念慈在时尚产业刚刚起步的北京有了想象与实现的空间。

  “在北京生活可以让你很自在,不会管别人会怎么看你,时不时尚,一般严格的时尚定义在这里找不到。”马念慈刚来北京的时候曾遭遇过沙尘暴,看到大街上人们都会蒙着纱巾、带着口罩,她认为这也是一种时尚。“这就是一个标准,你会用自己的一个经验来判断什么是好品位、坏品位。”时尚品牌,用入侵式的方式,粗暴地进入市场,当然会和一般老百姓的生活落差很大,有时候马念慈会觉得自己是这些品牌的帮凶。“作为一个时尚媒体的工作者,要始终站在时尚产业的一边,要做一个沟通的媒介,但又不能忽略了品牌的教育,要深刻地看到品牌背后所蕴藏的东西。”

  时尚变成一种产业,流行变成备受关注的话题,“除了要告诉大家最新的讯息之外,更重要的是传播每一个流行现象背后的故事,这些故事代表了时尚产业的记忆与技艺,证明了每个时代最动人的流行样貌,累积了无数丰富的创意,我们的角色是去呈现流行的艺术,而不光只是肤浅的消费行为报道。”

  “低调,所以有高度”,马念慈曾在香山附近看到的一个房地产广告。“我想这句话很能代表这几年‘金质生活流行风潮’的转变。”从前人们向往的金质生活,铁定极尽华丽之能事,只求最贵不求最好,但现在意识到了“心灵”,从如何快速致富到如何过“慢生活”,我们知道了一些有钱也无法买到的无价之宝,像是快乐、健康、时间……价值观也从享乐主义,进阶到享受主义之上。而这正是马念慈在时尚产业中传播的核心所在。

  产业见证者

  “不一定买了很贵的东西就是时尚,一定是在不同的环境保持自己的生活情趣,用很少的钱去买很值的东西,这样你才不会被那些品牌俘获。”马念慈毫不避讳地说,北京的时尚产业还处于摇旗呐喊的阶段,会看到一些光怪陆离的东西。“品牌的粗暴入侵,有时候会让人找不到精神所在,是商业包装,是莫名其妙的疯狂,还是时尚价值真正体现,清晰地分辨,对一个追赶时尚的人来讲是非常重要的。”

  “现在回头看台湾2000年的时尚杂志,没有什么改变,而你看北京2005年的时尚杂志和现在对比,落差非常大。”起初,马念慈对北京的时尚看不上眼,在台湾有过时尚杂志的经验,而把这种经验带到北京的工作当中,“我感觉,把我自己对时尚产业的标准硬是套到这个大环境里来,非常辛苦。”马念慈意识到不能这么干,要改变旁人对时尚产业的理解,首先要改变自己的方式。

  “慢慢的,我习惯用北京的方式去理解时尚,我觉得我是幸运的,因为我见证了北京时尚产业的变化。”能看到这样的变化,对于马念慈来讲是工作经验的一种累积。“在台湾肯定不会有这种经历,在北京时尚产业的发展空间很大,所以我庆幸我选择了北京。”

  马念慈经常会试着让别人把自己看作是北京人,因而会刻意地去改变自己的口音,以便更快地融入这个城市。“不讳言地说,在北京一直保持地域优越感的台湾人、香港人现在都已经回去了,他们不适应这个城市,这个城市也不适应他们,而我却不同。”马念慈也经历过这个过程,重要的是要让自己的心安家在北京,而不是一个过客。“我现在都会在履历上写我是一个北京人,也许明天我就会走,也许一辈子都不离开。”

【 新浪财经吧 】
 发表评论 _COUNT_条
Powered By Google
·城市对话改革30年 ·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·诚招合作伙伴 ·企业邮箱畅通无阻